1. 首頁 > 蛭石 >在大廠裁員之下怎麼辦(在大廠裁員之下怎麼辦)

      在大廠裁員之下怎麼辦(在大廠裁員之下怎麼辦)

      5月30日,鋰電池股強勢上漲。值得一提的是,5月份以來,鋰電池行業開始出現反彈。其中,鵬輝能源、天邦、國軒高科等多家鋰電池企業股價月內反彈超過30%。市場持續關注鋰電池板塊,這與仍處於擴張期的鋰電池行業的高景氣度不無關係。

      去年大多數行業經曆大規模裁員時,鋰電池產業鏈卻逆勢擴張。據統計,2021年年報顯示,鋰電池廠商普遍擴大員工規模,不少企業員工總數增幅超過50%。

      在大廠裁員之下怎麼辦(在大廠裁員之下怎麼辦)

      一位鋰電池生產企業告訴紅周刊,擴大員工規模是為了搶占市場機會,搶占更多市場份額。據了解,去年受益於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增長,鋰電池產業鏈高度繁榮,但行業內利潤分配不均。真正獲得最大利潤的還是鋰電池材料企業。值得一提的是,在員工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一些鋰電池企業的人均利潤卻出現下降。

      鋰電池產業鏈公司員工數量大增,17家公司擴員在50%及以上

      據《紅周刊》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與2020年相比,2021年A股市場可統計的4807家上市公司中,有1716家公司員工數量出現下降,占比約為35%。從申萬28個主要行業來看,大部分行業的企業都出現了員工人數大幅下降的情況。例如,房地產、休閑服務、鋼鐵、商業貿易、采礦等行業員工數量下降的企業比例超過50%。 128隻房地產股中,有75隻從業人員數量下降; 39隻休閑服務股中,有23隻員工人數減少。此外,紡織服裝、通信、建築裝潢、農林牧漁、汽車等行業員工人數下降的企業比例超過40%。

      相比之下,根據《紅周刊》統計的88家鋰電池產業鏈(包括鋰電池、鋰電池材料、鋰電池設備等)個股,員工人數下降的公司僅有13家,占15家。 %(見圖1);增加員工人數的企業有75家,占比85%。企業擴員數量和比例遠高於其他行業。

      圖1 2021年主要行業從業人員數量下降的企業比例

      數據來源:Wind

      進一步看,鋰電池產業鏈企業員工人數總體增幅較高。例如,75條鋰電池產業鏈中,有17條增幅超過50%。例如,CATL 2021年擁有員工83,601人,較2020年的33,078人增加50,523人,增幅153%。同為電池製造行業的億緯鋰能,2021年擁有員工14826人,較2020年的9669人增加5157人,增幅53%。另有24家公司員工人數增長20%至50%,如國軒高科、贛鋒鋰業,同比分別增長46%和42%。

      員工數量大幅增長的鋰電池企業分布在電池製造、鋰礦山、鋰電池材料、鋰電池設備等產業鏈環節。例如,在電池製造領域有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在鋰礦領域有華友鈷業、贛鋒鋰業,在鋰電池材料領域有中威股份、德方納米、天賜材料,在鋰電池設備領域有英合科技、先鋒智能、星雲控股等(見表1)。

      表1 鋰電池產業鏈擴張規模最大的企業

      數據來源:Wind

      “擴招”為搶市場 多家企業有擴產計劃

      員工人數的擴大意味著公司正處於業務擴張階段。 《紅周刊》注意到,鋰電池企業普遍擴大產能。一位鋰電池企業表示,“不斷延伸產業鏈布局、擴大產能規模,是我們一直堅持做的事情。”

      例如,專注於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的中威股份,2021年員工人數同比增長139%。從中威股份的員工構成來看,增加的員工大部分集中在生產環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公司員工構成7127人中,生產端5109人,占比71%,技術端563人。占比8%。公司表示,去年西部基地產能擴張已完成,南部基地新廠房竣工。此外,印尼基地也已開工建設。

      此外,員工人數也大幅增長的德方納米,專注於納米級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公司2021年底員工人數為3848人,較2020年底的1718人增長124%。從其員工構成來看,新增員工大部分集中在生產環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公司員工構成3848人中,生產端有2276人,占比60%。

      德國納諾也做出了擴大產能的重大舉措。該公司日前表示,擬投資約75億元建設“年產33萬噸新型磷酸鹽正極材料生產基地項目”。 《紅周刊》注意到,除“33萬噸磷酸鹽正極材料”外,公司在建和規劃的磷酸鹽正極材料產能還包括德國億威年產10萬噸磷酸鐵鋰生產基地項目、宜賓德方時代鋰鐵項目年產8萬噸磷酸鹽項目、年產11萬噸曲靖德方時代新型磷酸鹽正極材料生產基地項目等,產能總計62萬噸。

      鋰電池領域的其他企業也在擴大產能。電池廠商CATL、鋰電池精密結構件公司科達利、鋰礦公司華友鈷業、贛鋒鋰業、鋰電池負極材料公司中科電氣等企業均已擴產(見表2)。

      表2 員工數量增加的企業及其擴產項目(部分)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擴員導致企業用工成本上升新問題

      在員工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紅周刊》注意到,這給公司帶來了人力成本的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一些企業的人均利潤也在下降。

      隨著員工大幅擴張,鋰電池企業應付薪資也大幅增長。據Wind統計,《紅周刊》顯示,多家鋰電池企業2021年應付員工薪酬將翻倍增長,如德方納米、格林美、陶氏科技、杉杉股份、億緯鋰能等。德方納米增幅逾其2021年應付員工薪酬為6600萬元,較2020年增長235.85%。此外,新洲邦、榮傑股份、華友等公司應付薪酬增幅較大鈷也幾乎翻倍,均超過90%(見表3)。

      表3 2021年鋰電池企業應付薪酬增幅(部分)

      數據來源:Wind

      此外,《紅周刊》注意到,部分企業的人力成本高於當前業績。例如,星雲控股、鵬輝能源、拓邦控股的應付員工薪酬占淨利潤的比例均超過30%。星雲股份2021年應付職工薪酬為4900萬元,當年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7600萬元。兩者的比例達到了64%(見表3)。

      這意味著,部分企業當前業績因勞動力成本增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壓製。此外,一些企業的員工擴張、人力成本支出與業績增長“脫節”,導致人均利潤下降。 Wind數據統計顯示,先輝科技、國軒高科、拓邦、贏合科技、星雲等鋰電池企業2021年人均利潤較2020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021年人均利潤8900元,較2020年19100元下降53%。星雲2021年人均利潤40800元,較2020年46000元下降11%(見表4)。但相比之下,先鋒智能、億緯鋰能、新洲邦、天賜材料、贛鋒鋰業等其他多數企業的人均利潤均錄得增長。

      表4 2021年鋰電池企業人均利潤創造(部分)

      數據來源:Wind

      對於如何平衡勞動力成本增加與經營業績之間的關係,《紅周刊》稱星雲股份為普通投資者。對方秘書室相關負責人表示,“用人主要是根據公司自身經營情況,有計劃地擴大員工。如果現在不增加成本投入、擴大員工,可能會錯過很多人。”市場機會。”但他也表示,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方法來找到勞動力成本和經營業績之間的平衡標準。

      “作為一家製造型企業,更多的是依靠規模增長,而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各種成本也會被攤薄。因此,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支付給員工的薪資成本占到企業規模的1%。”營業收入占比也會下降,規模效應帶來的企業效益將顯著提升。 《紅周刊》也稱中科電氣為普通投資者,其董事會秘書室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